BIM模型与现场的“碰撞”
文|褚庆丰 苏州传媒广场项目 BIM驻场顾问
几件小事,折射出精细化管理的难度与BIM的价值。
时光飞逝,一眨眼来传媒广场项目驻场四个多月了。目前传媒广场两栋主楼(酒店楼与办公楼)都已经封顶了,二次结构和钢结构正有序施工中。在传媒项目这段时间,我主要配合合约部经理,做一些变更计算、进度计划、配合工程结算等方面的工作。
图1 酒店楼目前施工进度
在项目部,生活单调且繁忙,按公司要求我会时不时忙里偷闲去项目上兜兜,一来缓解项目部生活的单调,二来多接触大项目的施工现场也是种不错的学习方式,对自己也是个提升。所以有事没事逛逛项目现场成了我的习惯。
4月份的某个周六,正值采青的季节,我还是继续到项目现场采风。那天,我和同宿舍的安全员室友上了酒店楼8层,了解下酒店楼和裙房如何连接的。8层是酒店楼的裙房顶层,映入眼帘是的诺大的弧形的钢结构飘带,还有轻风吹面的舒适。随处看了看酒店楼的施工情况,并拍了些复杂节点的照片,就下楼了。
图2 8层的钢结构飘带与飘带基础
5月的某天,传媒广场项目的合约经理通知我提取8层混凝土工程量以及模板。习惯性地打开BE游览器,抽取数据,我却突然发现之前飘带的基础没有绘制上去,反复查看建筑和结构图,图纸上也没有!于是我把这情况反映给了合约经理,合约经理也是一愣,说你看清楚图纸没有?我很肯定地点了点头。于是他请了负责具体施工的项目副经理过来,询问具体情况!一番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飘带基础是在钢结构深化图纸里面体现的,钢结构属于分包,但钢结构图纸连合约经理自己也没有!而飘带基础是由中亿丰自己施工的。幸好及时发现了,否则肯定会被遗漏。初步估计了下,可以挽回损失近3万元。这相比于几十亿的工程,确实只是九牛一毛,但项目现场的效益都是这样积小成多,这里节约一点成本,那里增加一点收益,利润也是这样一点一滴汇聚而成。
合约经理叮嘱我,以后有技术图纸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找项目副经理。
因为在模型建立和图纸识别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问题,趁着项目副经理和合约经理都在,我把积累的问题都一一向项目副经理询问,项目副经理也耐心地进行了回答,基本都得到了肯定的回复。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结构图纸中说明当窗台长度大于2.4M并小于4M时,窗台厚度为370mm。而酒店楼8层以上南北外墙处窗台高度均为350mm,意味着所有外墙窗下均为混凝土浇筑!可从我实际拍摄照片来看,现场的做法是窗台60mm(如图3),下面再砌一匹砖?项目副经理表示是为了满足砖墙匹数的需要。预算BIM模型和现场的实际施工方案存在差异,当我把这问题反馈给合约经理时,合约经理说暂时先按砖砌的计算,把这些问题都记录下来,到时候做竣工决算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再作修改。额,这么多的楼层,后续这么多的修改内容,都是我的工作啊。
图3 窗台位置
在项目部的几件小事,我深彻地感悟到,虽然BIM的一大传统应用在于工程量的快速测算,但真正要做到精细化的测算也不简单。传统的预算人员不了解项目现场,合约经理有时也会疏忽一些细节处的施工方案,出来的预算并不能真正地反映施工现场,就不能精细化地指导、控制施工成本了。而鲁班的这种全过程的BIM服务,将项目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并联,在同一个模型上得到反映,模型真正反映现场,各部门都能从模型中得到一致的准确的信息,而且细至构件级的精度,让“项目精细化管理”不再停留于口号,而是能真正地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