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宝明 博士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研究表明工程项目约30%的成本消耗在管理团队成员沟通协调过程中,工程项目各管理条线海量数据获取困难,管理只能靠经验拍脑袋。BIM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被动的局面,通过数据的创建与共享为项目管理生产力提升价值。
一、引言:现阶段项目管理难点
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几十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根本性的提升,美国的研究表明根本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因工程项目的复杂性、非标准化,各条线协同困难,据研究表明工程项目约有30%成本消耗在管理团队成员沟通协调过程中;二是各管理条线实时获取项目海量数据存在巨大困难。管理过程不是依据实时准确数据而是靠拍脑袋。两个原因导致延误、浪费、错误现象严重,而现在的管理技术、方法无法根本性的突破这两点。
先进的3D、4D(3D加时间维)算量软件提供的成果BIM(建筑信息模型)为突破以上两点难题将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正因为工程复杂性、产品不标准化、作业流程不标准化,参与作业人员每个项目不同,使一个工程项目整个生产过程协同非常困难。一个工程具有海量的数据,每个数据是关联的,手工的项目管理技术和以往信息化手段都不可能将工程数据完整地整合和有机关联起来,无法提供或无法及时提供项目管理各条线所需要的数据,而BIM技术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这一切,算量软件已基本具备BIM建模和数据集成功能。
二、BIM的能力
⑴ 将工程中几乎所有的数据(信息)有机集成起来
传统的MIS、ERP系统无法将工程数据有机集成,根本原因就是建筑工程所有数据不仅海量而且是4D关联关系,系统据管理要求提供、整理、分析数据,必须将这些数据据4D关系组织起来,这就需要一个基于4D数据库建筑信息模型(4D·BIM)来组织,数据应据构件关系来组织,MIS、ERP虽然对信息有集成的能力,但关系数据库还无法达到要求,BIM系统无疑强很多且是更为底层、基础的数据。今后通过不同的输入端口,可源源不断地将整个工程生命周期急剧增长的海量信息数据输入,从算量有关数据扩展到施工管理、材料设备、运行维护等数据可全部有机集成在一起。
⑵ 为项目管理各条线工作提供实时数据
正因为BIM的数据集成特性,就可以轻松地为各条线提供管理所需数据,设定任何查询条件,BIM都能实时快速检索、整理、分析,最后提供准确结果数据。
大家都知道工地现场的很多管理失控,原因就是过程管理有很多环节因没有可用数据而作罢或不起作用,当所有管理人员能随时从BIM调取数据时,以下类似问题就可轻松避免了:
l 工程款支付超过合约限定
l 材料数量验收出现飞单,长期不能发现,工程结束材料用量出现巨大窟窿
l 工程材料、周转材料采购与进场与现场实际需求量不符
l 限额领料用料管理制度无法真正实施
l ……
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会导致严重的工期延误和成本增加,严重的情况是管理上的大漏洞长时间发现不了,铸成巨大亏损。
⑶ 共享和协同
工程实施特性是工程产品不标准,过程变化大,有很多设计变更,施工队伍临时组建,工程建造过程中需要有很多现场信息、数据让各团队成员知晓。这与工业化流水线生产过程有很大的不同,工程实施复杂度、难度也因此而起,整个工程建造过程沟通协调成本相当高。传统的管理手段(包括信息化手段)无法突破这一点,工程项目管理生产力也就无法突破,4D BIM在这一方面有了革命性的进展。基于同一个4D BIM,一旦业主方有任何一点变更,主管4D BIM人员做出修改后,其他所有人员调用到的数据就是最新的了。而以往业主方一个变更过来,很多部门由于通知不及时,或数据调整得慢,还在按老数据作业,造成经济损失和工期延误。因为人工调整和重新核算相当耗时困难,如造价调整、材料用量调整、出新的施工技术图等。4D BIM作为工程信息处理计算工具,计算能力强大,效率和速度是能满足需求的。
⑷ 改变业务运营模式
基于上述几点的描述,我们完全可以了解到,4D BIM的广泛应用会完全改变我们工程现场的业务运营方式,基于BIM进行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建造、运行、管理是令人充满期待的。从传统的一对一信息沟通方式,变成一对多的信息共享协同模式,项目管理将掀起革命性的变革。
三、BIM在项目管理共享协同中创造的价值
基于4D的BIM在项目管理(乃至工程全生命周期)共享和协同中创造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⑴ 快速、全面集成信息、有机关联,形成4D关系数据库,避免或减弱人工或以往信息化技术的信息孤岛问题。
⑵ 快速实时提供所需数据。具有强大查询分析统计功能,为规避现在工程现场大量存在的问题起到巨大作用。
⑶ 让数据信息实现同步共享。实现项目各条线协同作业,减少信息失真、丢失和延误等问题,提升沟通协同效率,降低协同成本。
四、展望
BIM为项目管理生产力提升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算量软件创造的BIM已基本具备前述的能力和价值,今后加以完善提升,如在属性中增加更多参数项目,从单机应用扩展到基于网络的应用,应用价值将更为理想。随着算量软件的普及应用,这一天必将到来。
发表于《造价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