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BIM的切入点
策划|贺灵童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分析员
BIM的价值被普遍认可,BIM之势,已是锐不可挡。但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究竟何时才是实施BIM的最佳时机?到底该从哪些应用点来切入呢?
越早开始应用BIM越主动
陶平 江苏正方园建设集团 BIM总监
回顾我们首个应用BIM的项目:在2011年6月与鲁班软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后,选择了同年11月开工、自己公司新建的“科技大厦”试用BIM。对应用BIM而言,选择该项目有2个主要的考虑,一是体量大小和难度比较合适:单体,建筑面积4.4万平米,中规中矩的外观设计,地上19层,地下2层;二是自己既是业主又是施工方,为摸索BIM贯穿建造和运维阶段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1年多的实践,回头看,从半年内相继开工、建筑面积从4~12万平米不等的4个项目中,选择这个项目作为公司BIM应用的切入点,体现了公司高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眼光。
应该说,选择自己是业主的项目,对其他准备BIM起步的建企同行而言,并不具备一般的参考意义。因为BIM在建造阶段的应用点很多,其中任何一项需求都可能作为建企应用BIM的切入点。
我们公司在选择第二个应用BIM的项目(无锡地铁一号线控制中心大厦)时也没有来自业主的需求,是从项目及公司实现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公司BIM人才培养、为后续项目的投标或施工阶段大面积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角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的主动应用。
经过2个项目的实战,个人体会:建企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切入时机上,越早开始应用BIM越主动;切入点可以考虑的有:1、投标需求;2、项目沟通(作为建企,主要是与业主、设计方)的需求;3、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需求;4、项目创优的需求等几个方面切入,待积累一定经验和人才后,再考虑公司级对项目管理的需求,甚至为BIM以后服务于业主做些提前考虑。
BIM非神油,企业需谨慎
张明君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主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现在的生活是最坏的生活,也是比从前更好地生活,这有好有坏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狄更斯在《双城记》里开篇的这句话来描述现在的BIM我觉得是再合适也不过了。说他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现在BIM技术大热,在建筑、设计、施工等领域如火如荼。说他最坏是因为现在各种BIM标准百花齐放,各说各话,让人不知所从。但总的来说,BIM必将会给建筑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我个人认为目前还不是全面引入BIM的最佳时机。由于各种标准泛滥,短期内好像没有统一的可能,过早的全面涉入某一个标准下的BIM产品,将会在今后标准的统一时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有一定技术积累的企业,可以先进行项目试点,积累经验,视BIM技术和标准的发展情况来决定企业何时全面推广BIM技术。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我认为目前还是拭目以待为好。毕竟现阶段上了BIM的企业,其带来的效益还远没有让人垂涎的地步。而有时后发优势则会让人站在巨人肩膀上,前期的落后会很快追上。
在当前BIM大热面前,各种BIM的用处被夸大了,似乎BIM成了神油,在设计、施工、运维各个方面都是大能。但我觉得施工企业还是要冷静面对,即使准备上一些BIM的应用,也要有选择的进行。个人认为目前应以BIM应用比较成熟的算量、进度、施工方案等方面作为切入点。这些方面实用性强,见效快,推广易。对于建模,由于专业性较强,在目前各种标准没有统一的情况下,建议可以选择厂商代理建模的方式,暂时不必花很大代价进行建模人员的培训。
总体来说,现阶段本人对于BIM观点是应持谨慎态度。对于在信息化建设上付出很多学费的施工企业来说,实在是经不起又一次的折腾了。
住宅产业化是BIM应用的较好切入点
辛佐先 上海城建集团 BIM中心技术主管
住宅产业化领域是BIM应用的较好的切入点,因为BIM理念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预制装配式工艺建造的产业化的住宅是最接近制造业生产方式的一种建筑产品,也非常适用于采用类似制造业的方法进行管理。
采用工业化预制加工生产的住宅构件具有模块化,批量生产的特点。在设计与深化设计阶段,可以通过BIM技术实现模块化设计与构件库的积累,大幅度提高建模效率;BIM的碰撞检查功能,可以实现预制构件现场组装过程中的零碰撞与零返工。在构件生产阶段,工厂化的生产方式也接近制造业的管理要求,通过物联网与BIM技术,可实现构件生产的精细化管理。在现场施工阶段,通过基于BIM的施工装配仿真,优化施工方案,实现智慧建造。
企业推广BIM是战略,不是战术
刘立明 建谊集团 副总裁兼BIM置业公司总经理
从2010年起,我们在集团开发的一个地产项目上探索应用BIM技术,从开始的管线碰撞检查,到后来的协同平台研发,再到后来引入鲁班的基础数据平台。我们一直在寻求基于BIM的项目全生命周期系统解决方案,希望借助企业的力量,能够把基于商业利益考虑的各种软件和系统进行整合与集成,真正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各个阶段的数据互通互用,真正实现基于BIM技术的网络协同办公。总结实施BIM的体会,有以下三点与大家分享:
全生命周期BIM的推进必须是甲方主导。理论上讲, BIM是集成了建筑物真实信息的模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模型和数据的创建问题,设计院应该是首推的使用单位,似乎应该占主导。但国内BIM应用的现状与期望并不一样,设计院似乎推进的积极性并不高。这里有投入产出时间效益、机会效益的考虑,也有从传统的CAD向BIM转化带来的人才、技术的瓶颈和投入风险。BIM是好东西,但是能给设计院带来什么好处?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加之中国的建筑体制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院所关注的仍局限在建筑立面、空间尺寸、性能分析等方面,真正能够指导施工的工程基础信息数据无法在设计阶段加载到模型中。因此,设计院即便有心也无力去推动BIM的实施和应用。结合国内的现状,只有甲方这个角色,是投资方,从商业利益考虑,只有甲方才能够整合上下游单位,去推动BIM的实施和应用。
BIM的切入因企业而宜,不能一刀切。基于BIM的应用很多,无论是设计院、甲方还是施工单位等,都能从中找到应用的价值点。但无论是什么单位在用,无论是哪个阶段在用,一定要首先考虑模型从哪里创建,数据从哪里来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BIM客观真实、数据源唯一的最本质的特点。我们通过自己开发项目的实践,总结出来的就是如果是甲方管理的项目,建议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查、根据实际做一些性能分析(日照、耗能分析及车库模拟等),借助BIM将施工图尽量做细、做准,施工阶段运用鲁班咨询的三维建模算量和MC数据中心,建立基于项目的成本数据中心。后期项目的所有管理行为都紧紧围绕成本展开,牢固树立以成本为核心的理念。如果是总包单位的项目,那么可以直接应用鲁班的建模体系,如果甲方已经把模型建好,施工单位可以直接引用并进行细化后使用;如果甲方没有使用BIM,施工单位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到BIM对施工企业带来的巨大价值,引入BIM技术指导施工,目前鲁班基于工程项目的数据平台为施工单位提供了很好的成本控制模型和成本参照标准。
企业推广BIM是战略,不是战术。我们公司从一开始就从战略高度去认识BIM,应用BIM。坚定认为BIM迟早会从技术手段升级为项目管理的模式,会改变中国建筑行业的生产关系,进而极大提升中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在看到BIM辉煌前景下,在具体实施中对BIM的应用要先易后难,从个体的认识到项目的实践,最后提升到企业级的管控。受限于国内建筑体制的现状以及BIM技术标准的缺失,还有各个企业商业利益的考虑。基于BIM的协同整合认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现状下,推广BIM一定是小步快跑。企业要想推广BIM,建议可以在关联部门(比如设计部门、工程管理部门、技术部门等)设置相应的职能和岗位,引入外部咨询公司,培养认识BIM、使用BIM的氛围,而且一定是高层带动。而后依托项目为载体,将较为成熟的BIM价值点在项目上进行实践和应用,慢慢改变现有的一些工作行为和习惯,逐步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流程和模式。随着BIM技术标准的完善及各方的协同认知逐渐趋于一致,BIM升级为一种管理模式是迟早的事情,也是大势所趋。到那时,BIM必然成为企业战略重要的支撑,会引领中国建筑企业真正走向集约化、精益化、信息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