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宝明 博士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2009年,我国建筑业产值利润率为3.34%,而特级资质总承包企业的产值利润率为3.18%,三级及三级以下承包商的产值利润率为4.88%。为何我国建筑业逆一般经济规律,呈现规模不经济?
一个传统思维定势
与很多国有大型建企高管交流,发现他们至今还存在一个思维定势:国有大型建企的经营成本比民营中小建企、比个体包工头老板成本高(即项目利润低)是天经地义的,效益不好是正常的。理由有三:一是中小型建企、包工头老板项目人员配备少,管理费成本低;二是中小型建企包工头老板经营手法灵活,很多旁门左道可降低成本,而国有企业经营比较死板;三是国有建企历史包袱重,要承担诸多社会责任(如退休职工),而民营建企、包工头老板无这一负担。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居然还处在规模不经济的状态,一个大型企业的效益水平抵不过个体包工头赢利能力,确实匪夷所思。这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思维误区,也折射出当前我国建筑业管理还处在较低水平。发达国家的建筑业市场集中度已很高,总承包企业没有规模是不可能生存的。既然国际建筑业早已呈现规模经济特点,说明并非建筑业本身具有规模不经济的产业特性,何以我国建筑业还普遍存在规模不经济的情况呢?
经济大环境
任何一个产业都存在一个企业经济规模的问题,即在某个特定时期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产能,单件产品成本才能降到某一程度,才具备市场竞争力,才能生存下去。但由于技术条件、管理能力、生产组织难度的限制,超过一定规模也会呈现不经济的现象,单件产品成本反而开始增加。
随着管理技术(方法论、信息化技术)的进步,每个产业的经济规模在迅速扩大,兼并与重组往往在此背景下发生,即以更低的成本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提升产业经济规模也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通过这一方式设置高门槛、阻止新进入者,以获取高额总利润和高市场份额。如家用电器销售领域,通过规模竞争只剩下苏美二家,其他二线品牌(永乐、大中、五星等)由于在经济规模上竞争落后终被兼并。汽车行业丰田公司的产能规模2008年已达820万辆,国内民营汽车企业在竞争产品质量、设计同时,最重要的就是在竞争规模。微波炉行业格兰仕的竞争策略则完全是通过产能规模获得的成本优势,挤垮其他品牌,同类产业案例不胜枚举……
随着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进步,过去认为规模不经济行业,也开始向规模经济产业发展,如中餐馆,生意非常依赖于大厨手艺,靠言传身教、徒弟悟性,非常难于规模化经营。但同样的餐饮业,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早早已将其进入工业化生产,管理规模可达数万家,店面遍布全世界。中餐的规模经营也有了良好进展,真功夫已有全国店面360余家,中餐业也开始呈现规模经济特征,大规模企业不仅可能且利润更高。中国建筑业至今还处于规模不经济的产业状态,是非常不正常的。
中国建筑业为什么?
从财务数据统计确实反映出,大型国企赢利能力远低于中小型民营建企,民营建企赢利水平远低于个体包工头。中国建筑业当前为什么呈现规模不经济现状,既有建筑业经营管理特有困难所致,更重要则是长期不恰当的产业政策导向所致。
建筑业与制造业相比管理上最大难点在于产品不标准、生产工序不固定、项目团队变动、生产地点供应链不固定、工程管理所发生的数据量庞大,这一状况使建筑业在管理改进和信息化实施上比制造业更显困难,获取管理所需数据更难,从而使管理范围(规模)变小,包工头老板管理更显优势,一个老板盯住一个工地,在传统管理条件下,可以管得较好。
由于中国建筑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状态,基于政府定额的产品定价偏高较多,企业改进管理的动力和压力严重不足。信息化步伐可能是所有二、三产业中最落后的产业,导致集约化经营程度严重不足,而建筑产业本身存在很多集约化经营,颇具规模效益的经营要素,如:
1)材料的规模采购,采购10000吨的钢材比采购1000吨的钢材成本要低很多。
2)资金的运作大规模比小个体会产生很大的优势;
3)技术、管理、HR大规模运作可产生规模效益,获得更低的学习成本曲线。
…… ……
由于管理技术手段低下(主要是信息化能力),国有大型建企无法发挥出这些经营要素的规模效益,从而显示出成本劣势,这是非常可惜的。
改变建筑业没有规模效益的必经之路仍然是信息化,管理精细化必须依赖于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决策和方法对经验丰富的项目主管和公司主管并不难,难点在于缺乏及时、准确的数据获取能力,就只好毛估估、拍脑袋,事后也很难发现问题所在。
通过信息化解决获取管理数据的困难,业内还普遍存在误区,加上政府政策的误导,目前大家眼睛主要瞄着上大型ERP,希望一蹴而就。而建筑业信息化关键基础工作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应用还未得到普遍重视,而这恰恰带动建筑业生产力革命的关键性技术。
只有中国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有实质性的大幅提升,企业管理规模才会扩大,经济规模才会有大的提升。
展望
中国建筑产业规模如此巨大,为建筑业规模经济提供雄厚的市场基础,谁能在发挥规模效益上走在前面,谁将在下一轮竞争中胜出。
当前建企管理有两种理念在竞争,一种是往下走,把权利、责任下放以调动项目部积极性,减少总部管理工作量、压力以应付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管理困难;一种是往上走,随着规模的扩展,通过实施信息化,提升企业总部管控能力、扩大管理规模、管理范围,实现更高程度的集约化经营,如材料更加集中采购,人力的集中调配,资金集中调度。
可以预见往上走的模式今后将取得决定性的优势,这是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如中国建筑、中南控股、青岛建设都已迈出坚实的步伐,获得阶段性的成功。
国际上建筑业规模化经营和经济规模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中国建筑业不可能例外,只不过我们起步晚而已。本轮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和逐步推开的清单计价(合理最低价中标)加快了中国建筑业集约化经营的进程。从这一点讲,本次经济危机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来讲更是一种机遇。
我国国有大型建企应注意克服思维定势,发挥规模经济有利的一面,克服体制束缚、历史包袱不利的一面,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将大有可为。
发表于《新鲁班》、《建筑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