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灵童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分析员
无论刘易斯拐点是否到达,十年后中国建筑工人是否真的如大熊猫般稀缺,目前的人才瓶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利润长期低下的建筑业确是“不可承受之重”。
春天里的民工荒
2011年开始不久,从东南沿海直至中西部,用工缺口连环出现。这场发生在春天里的用工荒,使得各地上演“抢人大战”。与往年不同,中西部地区也在劳动力的紧张中,开始了一场与东部制造业重地“留人”的角力。
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春节后中国整体用工缺口在10%~20%,似乎在一夜之间,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结束。建筑业属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安全事故赔偿的提高,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渐渐式微,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难以为继。
最低工资上调成为各地竞相争夺劳动力的必要之举。继去年全国30个省市上调企业用工最低工资标准之后,今年一季度,山东、广东等12个地区再次上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半数地区涨幅超过20%。
开工红包、涨工资、按照国家规定给付加班费、周末双休、夫妻房、空调房、图书馆、活动室、运动场……企业为了招到工人,给出的条件可真是越来越好了,但是尽管如此,今春的农民工招聘情况还是不容乐观,广东缺口100万、安徽缺口25万、山东缺口20万……,很多企业还是缺口严重,有些甚至还是“颗粒无收”。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同比增长6.5%。建筑安装工程,材料费,人工费,机械使用费,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分别同比增长9.1%、9.3%、11.6%、4.3%和1.4%。其中以人工费上涨幅度最大。中新网也有报道称,建筑行业目前已是中国一线工人中收入最高的工种之一,每月最高可赚取8000元左右,最低的也有6000元,工作自由度较大,晚上很少加班。
“人口红利”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之一。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和劳动力价格的攀升,中国传统的盈利模式遭受严重的冲击。
建筑业后继无人?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5月30日发表文章《工作苦年轻人不愿加入,中国建筑工人面临后继无人》,讲述了从业13年的43岁重庆泥水匠潘跃华的苦恼,即将高中毕业的儿子认为当建筑工人没有社会地位,哪怕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跟着父亲学泥水匠手艺。
另一名建筑工人黄师傅则说:“现在年轻人不能吃苦。像我们这样的工作太苦太累,而且很脏,你看那些抹灰和刷涂料的,干几个小时就是一身脏,洗都洗不掉,年轻人哪里会来干这个。”
包工头王伟表示,如果照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将给中国的建设事业造成严重的后果,造价成本只会直线攀升。
尽管薪水诱人,建筑工地的环境也改善了许多,但各地的80、90后不为所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报告中显示,2009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为17.3%,与2004年比,下降了5.6个百分点,其中上一代农民工为27.8%,新生代农民工仅占9.8%。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行业时,不仅看重岗位的工资水平,也很看重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和职业前景。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越来越淡,而且自我性更强,这些都使企业在管理上需要作出很大的调整以适应。
目前建筑工普遍年纪偏大,将陆陆续续步入退休的行列,但又没有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个行业。十年后,中国建筑工人可能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倒逼转型进行时
无论刘易斯拐点是否到达,十年后中国建筑工人是否真的如大熊猫般稀缺,至少目前的人才瓶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于劳动密集、利润长期低下的建筑业确是“不可承受之重”。
倒逼转型进行时,建筑企业是时候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与经营理念了。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
一首翻版的《春天里》唱出了建筑业农民工的辛酸与希望。建筑业汇集了千万建筑农民工大军,这支队伍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效率与稳定性。建筑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基础人才的重要性,建立人才培养机制,跳出陷入“低投入-低效率-高流动率-低利润”的“恶性循环”。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西部大开发对人才的分流,人才瓶颈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效率才是正途,依靠品牌战略走向高端竞争才是良方。
发表于《新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