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鲶鱼

文|杨宝明 博士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如何加快突破建筑业困境?

如何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困境依旧

中国建筑业近年迅猛发展,平均增速超过20%,是GDP增速的2~3倍,但长期困扰行业的诸多老大难问题却愈益严重。10多年呼吁与探索,丝毫没有能够改善的迹象,质量、安全、恶性竞争、农民工等问题不见缓解,今年更是爆出了一个项目亏损41亿,一场工地大火牺牲近百条人命的严重事件。

2009627日莲花湖畔景苑的倒塌到20101115日胶州路教授公寓大火,仅一年多一点时间,说明了上海建筑市场失控的严重程度。作为管理先进能运营世博会大型项目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尚且如此,全国范围难说好到哪里去。

中国建筑业从困境中难以自拔的原因,业内人士见仁见智分析了很多,管理部门近年也有很多动作,如正在推动的特级资质门槛加高,重新就位就是一件大事,但诸多努力难见积极的作用。

一般地大家都聚焦在制度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但此类问题的讨论基本无用。因为让哪个部门、哪个利益团体放弃利益都是十分无望的事情。建筑业体制问题不走向更糟就谢天谢地,近年的特级资质重新就位、电子招投标和清单计价改革无不走向改革初衷的反面,日益严重的问题佐证了这一点。当然再无望也不能放弃努力,毕竟中国建筑业对中国经济社会影响是如此之大。

笔者认为中国建筑业严重的封闭、不开放是一大原因之一,在这方面作些突破,应会有较好效果。当前人为地筑起很高的行业壁垒,阻挡有经验有实力的港资、台资及外资建企进入。但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厚重森严的壁垒,却有很多小孔小洞,有关系的但没有经验的个人包工头、小企业很容易通过挂靠、联营以特级资质名义进入市场,问题频出就难以避免。

中国建筑业俨然已成为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最为缓慢地一个行业。地区利益、部门利益保护严重,利益团体将工程看作唐僧肉,都想吃一口,成为中饱私囊和洗钱的手段。中国建筑业增速超过20%,且高大难项目越来越多,需要外部大量的高水平承包商补充加入。打开行业门户,从全球的视角引入高水平的已显得相当重要。而中国现行行业准入制度下,仅靠国内新生力量在补充,这些新生力量十分缺乏经验和项目管理能力,有较大的风险。

引入鲶鱼

加大加快引入外部力量,更重要的是加快整个行业进步的速度。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是粗放的规模增长很快,施工技术水平也已很高,但管理水平却在快速下滑,越来越多的大型建企有越来越高的项目比例靠双包完成。中国建筑业不仅受到安全优质完成高速增长的建设任务的挑战,同时受到越来越严峻的低碳经济的压力,受到需要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压力。

我国建筑业消耗了全球森林砍伐量的49%,能耗和碳排放占了中国全社会的40%左右,钢材水泥消耗约占全球的50%,这样大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是难以持续的,需要将大量的浪费大幅降下来,就需要很快的提升管理和信息化。

而普遍的情况是,中国建企企业家生存状态还处在不是去公关的路上,就是在去项目救火的路上,或者忙着投资房地产搞多元化。这样的一种状态,实现企业管理变革和提升都是一种个奢谈。要实现行业快速进步,仅靠内部力量的推动是非常缓慢的,必须引入全球的先进力量,即引入鲶鱼,将已休克的僵化的中国建企变革思维激荡起来。

开放行业门户、降低行业壁垒,让全球更多高水平竞争力量进入中国市场会有很大的阻力,大家都感觉到竞争已很惨烈,效益低下,加强市场保护才对,实际也是这样做的。我国的建筑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大家活不好、饿不死,高消耗、低效益。一个行业要进入到成熟良性状态,淘汰大量的落后生产力势在必行,必须付出代价。事实上我国建筑业当前落后的产业状态,质量、安全、资源、能源上无一不在时刻付出惨痛的代价,变革不会比现在付出更大的代价了。

现在管理部门为了缓解国内的恶性竞争,大力提倡“走出去”战略,实在是一个误区。我国现在的建设力量,实不足以承担好国内的建设任务。国内项目尚且管不好,又凭什么参与国际竞争。一个项目即亏损41亿,对一个企业和国家都是不能轻松承受。倒不如引进强手,在家门口练好武功,再走出去,代价会低很多。看中一时的暴利,却付出长期的惨痛学费,这是当前“走出去”战略的收获。

壁垒重重

当前的行业状况,引入鲶鱼是相当不易的:

一是行业壁垒可能是全球最高。新一轮的特级建企资质标准更是加高了门槛,不仅有产值、人数、装备指标,还增加了信息化、信用额度等国际上难以见到的指标。以大为美,而不是以强为美,与国际惯例越来越背道而驰了。管理比的是软实力,不是硬指标能衡量的。很多有实力的台资、港资和外资承包商对大陆市场非常渴望,却只能望门槛兴叹。这种做法名曰控制恶性竞争,实质效果可能只能培养食利阶层,高资质企业可以买牌子收钱。一个包工头,通过挂靠打特级牌子并不难。很高的资质门槛实质是计划经济思维,政府审批代替市场品牌,很难达到初衷,却拦住了有实力的竞争者带入新技术、新理念和高水平管理,与WTO精神也很不符。

事实上中国建筑业已成了国内最不开放的行业,也是管理最落后,进步最缓慢,产生社会问题最大的行业。

二是市场混乱让人望而却步。现状确是请人家进来,人家未必敢进,复杂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非市场化的计价方法,恶性价格战,外资企业未必能发挥出优势。

三是产权投资环境不佳。外资承包商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近期会有相当难度。通过收购、股权投资是另外一种相对较好的选择,但鲜见案例。原因在于企业运营不规范甚多,控制人不愿开放股权。包括大型国有建企,各地政府部门都严格控制,外部力量难以进入,这些企业对当地政府有独特用处,11.15事件已有所暴露。

加快开放

从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大开放力度是必要的,引入“鲶鱼”,才能促进竞争,加快行业进步,这要从管理层和企业家的思想解放开始,采取切实行动。

一是放弃闭关自守、保护落后的产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相信市场的力量,信任投资人的能力。国有投资的监管从严,建筑业准入制度从宽,让别人进来竞争,我们自己才会成长,有能力走出去。

二是加大国有大型建企的产权改革。政府应减持国有建企股权,加大资本力量对企业发展的推动,鼓励外资、民营参股。

三是推动国内建筑业的市场化进程。在招投标和计价方式改革上实质上迈出步子。最低价中标仍然是改革的正确方向,代价会有,不会比现在的情况更坏。最低价中标出现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停留在定额计价的计划经济状态,我们的代价会更大。控制政府投资人的行为才是产业监管的重点,民间投资要相信市场的力量并不需管理部门太操心。

四是大力推动信息化。信息化才能让市场透明,才能让竞争规范,才能提升企业管理和效益,市场环境才会越来越好,信息化会是推动行业进步最有效的力量。

发表于《新鲁班》、《建筑时报》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