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建企需把握发展窗口期

|琚艳芳 行业分析员

2015328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文件提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而筹建亚投行将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资金方面支持。“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为众多中国建筑企业带来转型的新思路。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放缓,建筑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越显突出。“一带一路”的战略为建筑企业打开了海外的建筑市场,对于已有海外承包经验的大型央企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而对于实力雄厚的建筑民营企业,“一带一路”战略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建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承包业务快速增长

根据商务部统计,20171-5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3470.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折合504亿美元,同比增长0.6%),新签合同额519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折合754亿美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是我国对外工程承包的半壁江山。20171-5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128份,新签合同额384.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同比下降1.6%;完成营业额240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7.6%,同比增长6.7%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工程承包完成额与新签合同额都有明显的增长。

以大型建筑央企为代表的中国建企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不断丰富海外业务内涵。以中国建筑为例,公司高度重视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营销,已进入“一带一路”沿线65个重点国家中的44个,期内在沿线市场新签合同额54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3%,成为直接受益“一带一路”发展成果的建企代表。此外,中国交建、中国中铁、葛洲坝等大型央企也积极布局海外市场,拓展态势非常迅猛,这些建企从“一带一路”战略中获益多少,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以中国建筑、中国建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冶、葛洲坝六家建企作为研究对象,这六家建企2016年营业收入为2.98万亿元,同比增长6.08%,增幅扩大0.41个百分点;海外营业收入为2567.88亿元,同比增长12.79%,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62%,占比同比提高了0.52个百分点。

1 六家建筑央企海外营业收入情况

blob.png

这六家建企2016年新签合同额为5.88万亿元,同比增长26.24%,增幅扩大16.81个百分点;海外新签合同额为6067.91亿元,同比增长26.71%,海外新签合同额占比为11.50%,占比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2 六家建筑央企海外新签合同额情况

blob.png

总得来说,目前海外市场暂未成为国内知名建企的主要创收点和赢利点,但是国际工程收入占比在这些建企中有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局面,在通过PPP大力进行国内投资和发展的同时,大型央企已经积极布局海外市场,预计还将继续扩大海外业务。

建企“走出去”面临的难题

我国建企整体实力有待提升。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揭晓2016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中国大陆共有65家企业进入国际承包商250强,数目与上年持平,上榜数量居各国第一位。在全球经济总体下滑、大部分国际工程市场萎靡、许多承包商国际业务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军团”的海外进军步伐仍不断加快,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与国际著名大型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的实力差距明显。榜单中,全球排名前10位的国际承包商平均国际化率达到71.96%。而我国排名前十位的国际承包商平均国际化率仅为37.63%,在国际化尽管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建筑业整体国际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此外,在中国建筑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偏低,在国际市场中以低价优势获得订单之后,常常由于自身项目管理水平偏低,信息化手段缺乏,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才能完成项目,往往导致项目亏损。在国外工程市场中,中国建企的粗放式管理思维、基础管理薄弱等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中国建筑走出去的壁垒。

建筑民营企业资源有限,“走出去”面临难题。在“走出去”方面,相较于大型建筑国企央企,我国建筑民营企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这是因为建筑民营企业掌握的资金资源和市场资源有限造成的。大型国企一般以总承包为主,工程体量大,往往能够通过整合掌握的资源,获得利润,从而生存。而民营企业业务范围较窄,往往只能采用以分包的形势参与到国际工程业务的竞争中,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往往集中于利润较高的装饰、防水等专业工程分包,工程体量较小,对大型国企央企的依存度较高。而且部分民营企业在技术、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条件难以适应开展对外承包工程的需要,对外承包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以及安全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建筑行业标准相对滞后。由于中国建筑的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还未接轨,增加了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难度。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行业标准认知度不高,业主理解和接受起来存在困难,影响我国企业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发展。项目施工过程中,设计软件不兼容,施工规范不同导致项目无法推进的情况也常有发生,令我国建筑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处于不利局面。

建筑企业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加强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提升建企竞争力。海外项目的业务规模和项目复杂程度较高,中国建筑行业主要依靠经验来把控项目的质量、成本和安全,很少依靠数据决策,这就导致施工中会频频出现返工行为,而且很可能会存在质量隐患。中国建筑企业要改变原有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借助BIM技术的数据支撑作用,用精细化的思想指导施工的各个环节,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施工质量,提高项目管控能力,从而提升建企的竞争力。

提高建企“软实力”。推动品牌建设,通过品牌优势赢得更多的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份额。国际工程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各国建筑企业不仅仅要拼资金、拼技术、拼设备,还要拼品牌、履约能力、信誉,最终胜出的一定是软硬实力都过硬的建筑企业。因此,我国建筑企业需要重视内部软实力的提升,将品牌建设提高到战略的高度, 赢得国际市场经营主动权,从而提升企业整体绩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民营企业“抱团”大型国企。民营企业可以利用在国内工程中和总承包商形成的良好合作关系“借船出海”,利用自身在劳务、装饰、防水、保温等工程业务中的优势,在这些分包领域进行发力。实现海外业务从无到有的突破,并逐渐积累业绩。此外,民营建筑企业还可以通过和国内其他细分领域的建筑企业合作,拓宽业务范围,使自身从专业承包商向总承包商进行转变,从而实现对外承包业绩的增长。

行业标准“走出去”。中国建筑企业要“走出去”,行业标准更要“走出去”。我国建筑行业应参照结合国际建筑行业的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等相关制度,建设国际化的建筑行业标准体系,加快我国建筑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对提升中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的竞争力等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带一路”战略中合作的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初期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紧接着资源能源开发利用,随后全方位贸易服务往来,带来多产业链、多行业的投资机会。专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将是我国未来十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在国内行业景气度下行、增量市场受限的情况下,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或许是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建企一定要把握“窗口期”的发展机遇。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