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建企介入PPP:是蜜糖也是砒霜
文|李晓芬 鲁班咨询 行业分析员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9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注重运用PPP 模式,再向社会集中推介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的项目”;9月6日发改委公告征集基础设施领域PPP 典型项目;9月9日发改委召开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促投资补短板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调“做好传统基础设施领域PPP 模式推广工作”,轨交、水利、地下管廊、海绵城市以及农村公路电网电信等基础设施有望成为发力重点,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有望进一步开放。此外,在财政部与发改委分工明确后有望看到更多操作细则出台。财政部第三批PPP 示范项目公布、PPP落地速度加快、PPP 立法推进、PPP 退出机制完善、PPP 公司三季报等也将提供催化。
目前PPP项目呈现出了逐渐规范的态势,一线城市也开始大量推出PPP项目,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等领域实施特许经营的项目。
随着PPP政策密集发布,推动落地速度加快,未来基建投资有望维持高增长。发改委明确提出再拿出一批有现金流、有稳定回报预期、对民营企业有吸引力的项目,向社会集中推介。政府将电、气、水、油、铁路等有运营效益的资产拿出来与民间资本分享,是对PPP本意的行动解读。在行业下行趋势明显的环境下,对于民营建企而言,有机会介入原来不可触网的教育、养老、医疗等领域,PPP项目是诱惑满满的蜜糖。
根据wind资讯披露的相关数据,建筑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PPP订单占全部新签订单比重分别为20%、40%、50%以上。由于央企、国企综合实力强,多年来已形成明显的品牌和平台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民营建企想要分得一杯羹必须使出“洪荒之力”。
PPP给建筑行业带来的结果,是否是先发优势和强者恒强?就建筑企业而言,不论国有、民营建筑公司大力拥抱政府项目是否成为了占优策略?获取项目后是否会面临资产固化、沉淀的风险?现金流、收入、利润是否受到影响,影响有多大?都是未解之谜。尤其是对于民企而言,核心是业绩,介入PPP后,在那么长的投资周期内,业绩能否达到预期,核心能力建设与客户价值挖掘能否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仍是值得思量的问题。若盲目介入,稍有不慎,业绩受损、经营风险上升、先发优势变成了劣势,对民营建企而言,或许是万劫不复的深渊,PPP也可能是杀人于无形的砒霜。
PPP之于民营建企,是蜜糖也是砒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或许,狄更斯《双城记》的开场白才是对民营建企介入PPP未来的最好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