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最低价”惹的祸

文|杨宝明 博士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首席顾问

如何解读莲花河畔景苑大楼的倒塌?其实与“最低价中标”并无关联。行业根本关键的问题是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所致,治理建筑业顽症治理最有效的恰是“合理最低价中标”。

三则消息

最近本报的三则消息令人深思。一则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年左右时间集中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立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对工程建设领域中招投标采购腐败、规划审批、资金使用等行业问题进行集中式的核查整顿;第二则是上海建委对“莲花河畔景苑大楼倒塌”事件的总结,提出选择中标单位不能仅以最低价为唯一取舍标准,而媒体的大标题却是“上海将终结最低价中标”;第三则是上海启用“评标专家语音通知系统”,说为评标公正性带来非常好的效果云云。

看似独立的三则消息,内在关联性其实很大。

中国建筑业行业规模巨大,中国在建项目数量几乎占全球50%,水泥钢材消耗量约占全球消耗量的50%,建筑业GDP已占全社会5.6%(尚不包括上游房地产和下游的建材设备)。建筑业也是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大影响的行业,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超40%)、污染产生最大的行业,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对中国全社会的可持续是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

但行业的现实是很多严重问题(腐败、质量事故、恶性竞争、效益低下、拖欠款、农民工、……)久治难愈,不得不发起一轮又一轮整治运动,但每一轮循环事态似乎更为严重。说明我们的行业发展机制还处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阶段,并未找到问题症结。

不是“最低价”惹的祸

上海建委对“莲花河畔景苑大楼”事件的总结反思,并没有明确反对“合理最低价中标”(上海地区也无权取消,因现已成国家法规),而是反对“绝对最低价中标”,但媒体导向为了迎合部分行业人士或建筑企业家的观点,在解读方面走得有些远,强调了反对甚至要取消“最低价中标”,其实上海建委在整个事件的反思是多方面的,而媒体最有兴趣是这一点,说明这是行业当前的热点。

事实上,“莲花河畔景苑大楼”事件与“最低价中标”应该挂不上什么边。此项目的工程造价几何,调查报告并没有反映,但调查报告表明,此项目投资方、承建方为同一股东,且本项目的开发利润高的惊人,基本判断不可能对施工造价大压特压,因为都是自己人。从整个事件的信息反映出本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一批没有合适价值观和从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和企业在营造工程,而不是“最低价中标”惹的祸。

当前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困境是面对众多难题找不到最根本关键的原因,使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大幅改善。笔者的长期研究认为,行业根本关键的问题是行业市场化程度不够所致。长期的建筑产品定价依据政府定额,使产品定价水平偏高,招投标方式不以“合理最低价中标”,而以猜谜语方式招标,从而产生四大问题:一是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企业)无法淘汰出局;二是滋生腐败;三是产业集中度无法提高,大量企业为生存不得不残酷竞争;四是建企管理水平长期不能提高,从而整个行业形成管理上不思进取思维惯性,价格高产品才能做合格,不合格产品是“最低价”惹的祸。

笔者的长期研究认为,对中国当前建筑业顽症治理最有效的应该就是“合理最低价中标”,住建部定额司推出的这套规则是对建筑业发展最有效率的规则。

定额模式下招投标方法,我们已经有无数聪明的头脑研究了无数方法,全国各地有上千种五花八门的招投标方法,甚至有很多地方采用哭笑不得的抓阄方法,但问题依然故我,并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很多问题(如围标串标、腐败等问题)愈演愈烈。

上海研发出评标专家秘密短信通知方式,也作为行业进步的重要新闻,细想是有些可笑的。把问题过于复杂化了,已经有点像FBI干什么秘密行动似的了。“合理最低价中标”简单有效规则,推广却受到很大的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谁都想在高定价的市场机制中,不动脑子不进取也能赚钱,这种好日子谁都不愿意失去。

清单计价模式、“合理最低价中标”将行业诸多问题的解决有了杀手锏,是我们目前能寻找到得最佳方法了。一可以将招投标腐败发生率降到最低,二是长期坚持下去管理水平低的从业人员(企业)将被淘汰出局,从而让行业生态走向良性发展。数千家一级以上企业,极低的市场集中度,行业恶性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不用“合理最低价中标法”是难以改变的,用行政手段整合改变的结果,将更加不合理,社会成本将更加高昂,充分市场竞争的结果才是合理的。

“合理最低价中标”在当前实施过程中,当然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但都可看作是前进中的问题,加以完善就可以了。我们必须相信民营投资者是理性的,想取得最佳的投资效益无可厚非。国有投资更有实行“合理最低价中标”的必要,在做好资质预审的基础上“合理最低价中标”从制度上避免了很多环节中的问题,也不需要这么多人研究这么多复杂的招投标办法。

当前有一大批人反对“合理最低价中标”的背景下,喜欢将发生的问题,特别是质量问题往最“合理最低价中标”身上套,对行业发展难有好处。质量合格的问题是价值观问题,是专业能力问题,与招标方式完全无关。建筑产品人命关天,质量合格是底线,是没得讨论的。将房子倒塌归因于造价低是严重的道德问题,你可以贴钱将楼建合格,也可以停下不做,但造价低绝不可以是将楼造塌的理由。如果行业普遍价值观认同楼造塌是造价低的原因,我们的行业根本无法谈及进步、可持续发展。

“合理最低价中标”初期确实会存在有的企业恶性竞标,最后索赔不成功,以偷工减料弥补,导致质量不合格。这种情况的解决,一是通过质量管理加以控制,二是长期下去这些企业会被淘汰。暂时问题可看成是行业进步的学费和代价,中长期看这样的代价会远比现行方法要小,我们要坚持改善而不是回老路。

事实上,在定额模式产品高定价时期,我们的工程质量、灾难并不少见。

行业发展到了关键的时期

中国建筑行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实行“合理最低价中标”的规则是必须的。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遇到一批大型建企的反对,很多大型建企管理粗放,集约化管理水平低,无法体现出规模经济优势,与小企业比反而有成本劣势,长期的惯性依赖使大家不愿失去产品高定价的舒服环境,这是我国建筑企业家不思进取的表现,也是我国建筑业进步的最大阻力。

这些企业家没有想到的是在高定价模式下,你如何摆脱这么多企业的恶性竞争,市场集中度如何提高,细分析是没有出路的。成本领先必须成为有作为建筑企业家的当前最重要的战略,任何初级行业的竞争都是成本领先开始的,慢慢转向品牌竞争。什么时候大型建企的成本优势做出来了,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春天就来到了。

另外,“合理最低价中标”也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只有“合理最低价中标”的游戏规则会使建企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碳排放。

鲁班咨询关于“最低价中标”的调查表明,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基本相同,这说明这个问题并不是一边倒,的确没有想象那样简单。很多具有成本领先的企业就想以此竞争力扩大份额。至少不用此法,改变行业格局的门我们都没有摸到,行业问题的解决靠中央一次次运动式整顿了,行业的自我救赎就始终难以成功。

发表于《建筑时报》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