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业五巨头成为行业标杆还有多少距离

文|贺灵童 上海鲁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分析员

拥有其他建筑企业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五大央企还需明确战略定位,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方能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客户、股东、员工、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国建筑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建筑业存在过度竞争的现象,形成明显的竞争格局:五大央企巨头横扫海内外、区域龙头盘踞、外资巨头跃跃欲试以及众多中小型建筑公司激烈竞争。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建筑、中交建、中国中冶属于我国建筑业的五大央企巨头,是中国工程建筑市场的领导者,均入围世界500强,在国际承包市场上也有一席之地,有着不俗的成绩。更值得骄傲的是,中国建筑企业实现“超车”,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以201070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成为全球建筑企业的领跑者,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居第95位,首次进入世界百强行列。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下文均以五大央企的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



产值规模大

建筑业具有区域性特点,各专业子市场由于行业壁垒及部门原因使诸如铁路、冶炼等行业集中度很高,呈现部门垄断、寡头垄断等特征,唯有房屋建筑市场则恰恰相反,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几乎表现为完全竞争市场。在这样的竞争背景下,五大央企取得了较好的市场业绩。2010年,五大央企共创造17932亿元,实现利润564亿元。

近年来,我国建筑业规模迅速扩大,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得益于“十一五”近两万亿的铁路基础建设投资,两大铁路寡头增长飞速,中铁建2009年的产值增长近60%(见图1);中交建的增长情况与大盘相差无几;中国中冶的产值增长情况变化较大,2008年增长率高达39.5%2009年又下滑至7.6%2010年回归至25.1%;值得侧目的是中国建筑近三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呈稳步增长趋势,2010年达到了42.3%2010年五大央企建筑业板块的产值合计达到了15220亿元,占全国建筑业总产值的16%。参考产业集中度理论,表明中国建筑业属于低集中度的分散竞争型产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新签合同额指标代表了企业承接业务的能力,预示了企业未来产值规模。从图2中可以发现,近三年五大央企的新签合同额都有不错的增长,尤以中国建筑最为醒目,2010年的新签合同额比上年增长61.7%,达到7428亿元,甚至超过了中国中铁,略低于中国铁建。


  专业化VS.多元化

研究表明,国际顶级承包商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两种:“多元化+特许经营”和“专业化+技术创新”。这些公司普遍经历了五个阶段:成立初期、快速发展期、海内外扩张期、全球化战略实施期和战略重组期。最开始的组织形式都是私人公司或者合伙制,提供各种各样差异化产品和服务。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开始多元化经营,并尝试走出国门开拓海外业务,为获得更多的利润涉足特许经营;而专业工程公司则更重视研发和创新,以获得更大更有难度的项目,追求行业内更大的市场份额。通常专业工程公司以自主的专有技术参与市场的竞争,往往能在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利润,具有较佳的盈利性;同时拥有以核心技术或以核心专长为中心的专业整合能力,为企业开拓新业务、整合新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而具备更好的成长性。作为国际顶级的专业工程承包商,萨伊博姆和德希尼布近20年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均超过了13%,成长性显著好于一般的工程承包商。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五大央企正处于海内外扩张时期,在海内外部署市场,追求规模的增长;从发展模式来看,五大央企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多元化模式。这种多元化不仅体现在覆盖建筑施工服务的全领域,从房建、基建到市政、工业建筑等等,而且更体现在建筑产业链的延伸,从上游的房产开发、设计勘察到装备制造。多元化在企业规模的扩张、业务间的协同互补、风险的规避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五大央企先后进入房地产业务对建筑板块业务有一定的协同效益,同时鉴于中国的“房产经济”背景,渗透到房产不无投机的成分。

迈克尔·波特曾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研究报告,证明长远来看较之聚集战略(专业化)多元化不能持续为企业带来强大的利润。而成功的多元化企业的路径也是在专业化战略很优秀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延伸,五大央企的专业化已经很成功了吗?

  规模=效益?

在很多行业,规模和利润是相辅相成的,主要利益于规模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可以体现在管理、采购、生产等方面。在中国建筑业,这一经济学定律是否成立呢?

从五大央企的利润率水平来看,虽然五大央企产值规模、新签合同额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喜人,但其效益水平与整体水平无多大差异,甚至要低于行业内其他企业。从图3中可以看出,五大央企的利润率水平基本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有中国建筑2010年超越全国平均水平,达到4.0%,最低的中国铁建仅为0.9%


从图4可以看出,中国建筑盈利能力表现出色,且三年间利润率稳步攀升。2010年,中国建筑实现净利润147.15亿元,净利率高达4.0%,是五大央企中表现最优异的。然而揭开利润的面纱,可以发现净利润主要来源于房地产业务,建筑板块贡献微薄。如表2,近两年中国建筑建筑板块的产值是房地产板块的七倍左右,但其营业利润甚至低于房地产板块业务,如果按业务对中国建筑进行拆分,则占营业收入85%以上的建筑业板块收入所创造的市值不到中国建筑总市值的一半。

中国铁建的净利率是五大央企中表现最差的,2010年实现净利润43.17亿元,较2009年下滑35.9%,利润率仅为0.9%集团年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净额为43.17亿元,较2009年下降64.2%。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的巨亏,41.48亿元! 122,上市公司中国铁建公告,公司与控股股东中铁建总公司签署沙特麦加轻轨项目相关事项的安排的协议。由中铁建总公司将向公司支付20.77亿元;且公司不再承担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后期亏损。中铁建沙特项目亏损主要由母公司承担,今后如果索赔成功上市公司还将得到优先权。如果项目的亏损全部由中铁建股份公司承担的话,2010年中铁建的净利润仅为22.40亿元,净利润率低至0.48%,不及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

  海外扩张悲喜交加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建筑业央企积极影响国家号召,抓住国际市场调整的机遇,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中国交建、中国中冶纷纷发挥技术和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上承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在亚、非、拉工程承包市场占据了一片“根据地”。

海外扩张步伐大,但相关准备配套工作并未跟上。海外施工依然大量空运国内劳务工人,海外业务承包投资保险意识弱,串标等不公平竞争被处罚,使得海外承包业务风险增大,利润回报率偏低。央企在海外折戟的新闻也纷纷见诸于报端。中铁建仍在沙特巨亏的舆论阴影下,五大央企在利比亚的项目依然搁浅着,近来又传出中国中铁下属的中海外在波兰项目终止遭遇巨额索赔的噩耗。波兰高速公路管理局副局长马其耶夫斯基6月对外界表示,该部门可能会向中海外索要7.41亿兹罗提(约合2.71亿美元)的赔偿及罚款,并于三年内,禁止中海外及其联合体共四家公司参与波兰的公开招标。

从各企业的年报中也可窥探出海外扩张的质量与效益。以中国中铁的海外业务为例,2010年公司在全球近6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但海外业务盈利水平远远不及国内水平。2010年,中国中铁海外业务(不包括香港及澳门)共实现营业额229.61亿元,毛利率仅为7.7%,比2009年下降3.6个百分点;而在香港及澳门业务的盈利水平更差,2009年仅毛利就已亏损,2010年稍有进步,毛利率为2.2%,但若再算上管理费用、相关税费,亏本亦是在所难免。

  核心竞争力?

鲁班咨询认为建筑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与管理所表现出的相对其他企业能够更有效更持续地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认可的综合能力。

从客户角度来看,五大央企产值规模巨大,但产业集中度依然不高,市场占有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股东角度来看,如此大的规模,甚至比不上全国建筑业平均盈利水平,赢利能力亟待提升;

从员工角度来看,五大央企福利佳,培训机会多,不少应届毕业生也趋之若鹜,但均入围中国500强的前30名,各类中国最佳雇主榜单也不见其名,未免有些遗憾;

从社会角度来看,五大央企承建了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过程中,在筹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在应对雨雪冰冻灾害、抗击地震的抢险救灾中,建筑业央企充分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

不可否认,五大央企在建筑施工技术上走出国内建企前面,甚至拥有国际一流的施工技术,但其管理水平还较为落后,规模效应难以发挥。拥有其他建筑企业难以企及的资源优势、政府支持、技术优势、资金与资质等优势,在市场取得如此的表现,不能不说五大央企还需要不断提升资源整合能力、提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竞争力,方能巩固国内市场主导地位,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绩,为行业树立标杆,为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发表于《新鲁班》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