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房屋倒塌,22条生命教训!建筑人你怎么看?

文|鲁班咨询 

温州房屋倒塌,一夜之间22条生命的逝去,又将房屋建造质量推到了风口浪尖。“高楼价、低质量、楼脆脆、心危危”已经成了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作为建筑行业人士,我们亲手搭建的房屋如何给家人以温暖,而不是潜在的危险源……

1010日凌晨4点左右,浙江温州鹿城区双屿街道中央涂村中央街1594间民房突然倒塌。据当地宣传部门通报称,倒塌民房为农民自建房,且与其相连的还有5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农民自建房。截至今天凌晨112分,现场搜救工作基本结束,共搜救出28人,其中确认死亡22人。

民房坍塌,祸起何处?

11日上午1053分许,浙江省温州市和鹿城区召开鹿城区农房倒塌事故新闻发布会。温州市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朱崇敏介绍,这起农民自建房突发倒塌事故,系农民自建房年代久,地质基础不牢等原因造成。经初步分析,坍塌的房屋建于80年代,造成坍塌的原因是建设年代久远,地基基础、质量并不是很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出现的意外。事故原因还在进一步调查中,最后的结论要专家调查后得出。

据当地《温州日报》2014年报道,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鹿城工业区,园区规划“只对机器,不对员工”,工业区内几乎没有相应的商住配套,致使沿街厂房成为小卖部、小发廊、小餐饮的寄居地;辖区内没有规划职工宿舍,来双屿谋求发展的新居民,只能到城中村中找一些低价出租房,甚至是“房中房”。报道称,因为毗邻制鞋厂房,“中央涂”地区乱堆放、乱圈占、乱搭建现象比比皆是。尽管户户都有五六层楼,但其中绝大部分合法产权只有3层,违法建筑占全部建筑面积的50%左右。

违法建筑不仅在设计结构,或是房屋建筑质量、房屋建筑材料、建筑施工过程中都往往存在不规范的地方。

建筑行业人士观点

曹文衔律师:倒塌的居民楼为多层砖混结构,预制楼板。房龄应在15年以上(2000年后江浙城市地区已经取消使用预制楼板),事故楼板与承重墙体搭接折断面未见拉结筋;承重墙体孔洞较多,疑似长期居住使用过程中用户自主装修改造痕迹明显。事故现场周边未倒塌房屋与事故房屋很可能属于同期同结构房屋,使用状况也大致类似,事故房屋的阳台也可能经过了多数住户的封闭改造,阳台板超载断裂的痕迹明显。【可能法律责任人】施工人、住户。

xXi随风iXx我们这一个城中村,都是二三十年的一二层的房子。现在都接到4.5层了,高的6层!而且是全用砖垒的,没有钢筋水泥的构架。都是对外出租,人口稠密,想想都怕。

影伊_1:温州房屋倒塌事件不应该歌颂领的辛苦和忙碌,应该追责,追监管部门和质量检测单位的责,同时也要追房屋承建公司承建的责。追责也是为了减少灾难的发生,让房子更牢固,让桥梁经得起货车的碾压,让道路更平坦少一点坑。

风月:房屋原本自住,听说要拆迁后疯狂加盖。本身这种这种自住房没有严格的图纸,没有严格的审查,也不需要验收(不要给我扯体制问题,自住房就是给你自己住的,坑谁不能坑自己)。然后加盖,且不说原本的房子能不能承受上边的重量(四层的房子都要做专项验算了)了,单说加盖的质量,我们这里有一段时间拆迁,只要有顶,有门有窗,就可以算面积,反正都是要拆了,于是不顾质量往高了摞。新闻中我看他们说找不到钢筋,估计就是这样抢建的。

古之往來无忌 一点不奇怪。知道国内房产建设都怎么干吗?生锈的钢筋直接浇筑进混凝土里,混凝土浇筑振捣工序敷衍了事,工人能偷懒就偷懒,质监局只管钢筋拉拔实验过关、混凝土实验块儿合格就行,谁管现场怎么干?现场检查时塞个红包就过关了,文件手续齐全就盖章。你买房子时哪个开发商让你去工地看过?借口工地危险根本不让你进现场。见过很多国内知名大品牌房产混凝土浇筑的柱子竟然还有大块儿空隙,浇筑的墙柱板的蜂窝孔不计其数,后续抹点水泥找平盖住就完了,这样的房子能不出事?一个六级地震墙面地板估计就开裂了。还是农村好,村里的施工队为了怕出危险,基本要求钢筋都是大一号的,施工也到位,大家乡里乡亲都认识,质量真的挺好。城市商品房,呵呵了。

赴一场蓮花開落的約定:我觉得以后会有越来越多这种事,因为有些地方老房子太多了,或则新房子豆腐渣工程。

……

废墟下的反思,建筑安全如何保障?

放眼社会,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各地工程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经济、物质、科技都突飞猛进,国人却要担心最基本的住行问题,“高楼价、低质量、楼脆脆、心危危”已经成了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

2009627日上海闵行区莲花南路、罗阳路口西侧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全部倒塌;201444日,曾经属于浙江省宁波奉化市当地一项“样板工程”,被称为“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规划建设”的一幢5层居民房发生倒塌……各地工程质量问题频发,追问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设计问题,施工问题,材料问题。

鲁班咨询观点认为,建筑安全,制度的保证只是一方面,关键还需要有技术方面的支持。正如我们所知,信息化监管似乎只能为事故工程明确责任人,不能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进,尤其是已竣工的项目,比如何时进行维修,何时发生了质量事故,事故情况如何,发生质量事故的原因等不能明确。那么,如果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跟进,能否保证工程质量?答案是必然的。

BIM+互联网”的协同管理平台就是个很好的技术手段。在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可以将整个建造过程中的所有资料、信息及时详尽地记录在案,并上传至基于BIM与互联网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例如项目名称、业主和审批单位、环境评估单位、社会评价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各分项任务的负责人以及项目的开工竣工时间、设计变更等,同时对各参建主体的任务和职责做全面而详细的说明,实现所有档案的电子化。同时所有资料与BIM模型中的相应构件一一关联,一旦某个地方发生问题,可以在云平台上直接定位该区域,找到与该区域相关构件有关的所有资料,及时定位问题发生的位置、分析问题原因,实现资料管理的结构化,使得资料的可追溯性提升。整个BIM模型就是实际施工过程的电子化反映,无论是模型还是资料,可以终身保存,方便查阅。

受制于管理技术的局限,我国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难以真正突破,项目管理始终处于粗放式、严重依赖经验主义管理的状态;企业级管理只能以包代管。迄今为止,承包制仍然是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主流模式,项目精细化和企业级集约化管理仍无从谈起。BIM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突破了项目管理最难的管理技术瓶颈!


文中部分观点摘编于鲁班咨询杨宝明博士创作书籍《突破重围——中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新思维》

详情点击:http://dwz.cn/3gdLNn

 

相关新闻: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