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的本土化烦恼
BIM,近几年建筑业最热的名词,在10月22日召开的建筑施工BIM应用论坛上再一次被热议。专家详细地介绍了BIM的价值,同时提出BIM不等于三维模型,并就其当前的发展困境进行了解析。
BIM价值优势明显
据悉,美国《经济学人》对建筑业资源浪费调研表明,25%~30%的施工流程是返工工作;30%~60%的劳动被浪费;10%的材料被浪费。
而建筑业更是我国资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最大的产业之一,每年中国建筑业木材消耗量巨大,占全球森林砍伐总量的49%,建筑钢材用量约占全球的50%,消耗全国50%以上的饮用水,产生的建筑垃圾占城市固定垃圾的48%……
对于BIM技术的应用价值,鲁班咨询通过对国内大量在建阶段的项目统计分析,得出结果表明,在建阶段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可获得10%左右的工程进度节省,减少60%的返工,且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能力加强,施工企业项目效益可获得5%~10%的提高,甚至更高的提升;此外还大幅度提升协同能力,以及通过BIM形成详尽、准确、结构化的工程竣工档案,为后期维修服务、业主方运维管理提供很大的价值。
对此,北京建工集团江苏分公司总工秦山虎讲到,建工集团基于BIM的精细化装饰施工系统,利用BIM技术可视化、虚拟化等特点,解决装饰施工阶段实际问题,达到精细指导施工的效果。对于BIM精细化施工系统,他认为在技术、经济和管理多方面对其项目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改变。
这些改变首先体现在技术方面。利用BIM装饰施工提供的功能,在装饰施工前期制定了排布虚拟,施工人员可进行多方案的对比,提高了方案制定的效率。
其次,利用BIM提供的精细化装饰施工系统等提供的功能,可以根据排布方案对非模数材料用量进行统计,利用在施工前统计的材料计划到工厂进行加工非模数材料,既可以减少因为整体材料切割造成大量材料浪费,同时也减少了现场大量切割材料而造成人工成本的增加。
此外,项目管理方面,使用该系统建立的装饰施工阶段BIM模型可以以可视化的形式将项目装饰阶段的大量数据在企业不同部门间传递,相比产生文字方案结合二维图纸的传递方式,三维信息就模型中包含的数据更加直观地帮助项目技术人员发挥广度优势。
BIM不等于三维模型
BIM技术是具CAD辅助设计之后出现在建设领域重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BIM技术无论在设计阶段,无论是在施工阶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提到BIM不少人就认为那只是个三维模型,事实上远不止如此。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BIM应用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张建平教授讲到,BIM不等于三维模型,因为三维模型只能对设施实体几何特性进行描述,无法对功能特性进行表达。
其次,BIM大于三维模型加数据。在三维模型上加了一些属性的数据是不是就是BIM?我认为是不完整的。因为BIM它不仅仅是建筑全生命期不同时期的数据,它描述这个过程,反映这个过程,反映它的完整过程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资源。所以仅仅是加模型加数据,不能构成完整的BIM。
此外,基于文件的信息交换和基于BIM的信息共享,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现在软件不配套,所以大家用各种文件传输来实现一些软件在某一个阶段的信息共享,这是一个权宜之计,它和基于BIM的信息共享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不可能解决在全生命期分布式、异构式全局性问题,任何的文件传输包括了文件管理本身不可解决的弊病。
此外,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合使用BIM。鲁班咨询的观点是,越大型复杂工程、越三边工程、越工期紧、成本压力大的工程,越应该使用BIM技术。
BIM发展遭遇困境
综观BIM现在的市场应用现状,其发展陷入困境。对此张建平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施工建模难,由于建筑产业本身结构的特性,BIM的建模传输和传递是很困难的事,再加上国内缺少成熟的BIM设计软件,而国外的软件专业不完全配套,尤其是设计规范和标准的限制,所以现在国外的BIM设计软件用到国内就带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以二维设计为主的国内设计无法直接创建BIM模型,所以往往需要按照二维的施工图纸来另行建模,造成了BIM额外成本的增加。
其次,这种BIM设计从传递到施工阶段,缺乏合适的平台和工具来添加集成施工信息,难以形成支持施工管理的信息模型,这造成了第二难。
第三难是集成运用难。单向应用难以体现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完整的应用价值。但是在政策支持下,业内还是坚持不懈的探索开展BIM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从“十五”到“十一五”包括到现在的“863”,都大力支持了关于BIM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有相当的课题都是在施工阶段和施工管理阶段,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现在也推出了包括标准,数据集成平台,建模系统以及基于BIM管理系统的一些成果,而且这些成果也得到了行业内人士和专家们的认可,评价也很高,但我们深知成果远远不够,要想BIM本土化,这些研究毫无疑问是要持续进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