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遇冷”,建企如何破局

文|李晓芬   鲁班咨询  行业分析员

  近年来,民营资本频频被国有资本挤出,民间投资受挫,断崖式下跌,建企该如何破局?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与一季度其他经济数据明显回暖不同,民间投资15月仅增长3.9%持续回落的势头过快,与去年全年相比接近腰斩。更令人担忧的是,2016年以来民间投资不仅增速降低,而且低于全社会投资9.6%增速。近年来,民营资本频频被国有资本挤出,投资受挫,民投项目前途未卜,民间投资断崖式下跌,增速跑输全社会投资。

  2006年至2012年,民间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从49.8%上升到61.4%,到2015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了64.2%,但目前却出现了大幅度下降趋势。一季度数据显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降至62.1%,比去年同期降低3.2个百分点。

  一、民营资本缘何“遇冷”

  从投资来源来看,民营经济支撑着国民经济大半壁河山。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民营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过60%,民营经济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民间投资成为投资增长的核心载体。民营投资下降过快必将威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补民间投资短板,扭转民间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鲁班咨询认为,导致民营资本遇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政策措施未落实

  前期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是使得民营资本投资大幅下降的原因之一,许多PPP政策目前都是“雷声大、雨点小”。为此,在59日召开的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更是直言:“说实话,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没门比“玻璃门”等直接将民营资本纳入市场投资负面清单,相比较而言,对民间资本的危害性更大。

  国有资本挤出效应

  对政府而言,国有资本像是“亲儿子”,民营资本感觉像是“养子”或者“旁支”,缺乏公平待遇,被国有资本挤出市场,是造成民营资本“遇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主导的国有资本快速增长对民间资本产生了挤出效应。自2014年以来,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PPP迎来发展的“台风口”,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投资大型交通、电力、能源设备、市政工程等基建项目,而基建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原因,历来都不是民间投资参与的重点。PPP名义上为公私合作,实际上,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要还是由政府方主导,公私合作仅为昙花一现。近期,各地房地产市场“地王”的出现,背后几乎都有国有资本的身影。地方在化解“僵尸企业”时,也只愿意卖给国企,“宁可冰棍化掉,也不让别人吃掉”。民营资本不断对国有资本挤出,屡遭“白眼”频“碰壁”。

  民间投资风险上升

  宏观经济稳定有利于企业投资决策。企业投资行为取决于对未来的投资回报率的判断,受到经济增长、通胀、利率、汇率等宏观变量影响。稳定的宏观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溢价。去年以来股市和汇率波动使得投资的不确定性增加,民间投资的风险溢价上升,民间投资变得愈发谨慎。 

  同时,一些代表未来新供给,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的业务模式等为发展方向的民营企业,一般是处在初创期的小企业,如果资金成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过高,会降低这类企业的存活几率,进而增大了民间投资的风险。成本高、负担重,也容易影响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据相关人士透露,在当前经济不景气背景下,由于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不太规范,再加上没有政府信用背景做支撑,金融机构就不敢轻易贷款给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给予民企贷款的支持力度确实比较小。银行更热衷于向央企国企和大房企授信,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低廉的融资成本以及充裕的资金。相对于国有资本,民间资本的投资风险更大。

  投资回报率下滑

  2012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工业企业投资回报率下滑。中金公司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回升,但目前的投资回报率仍然比2011年下降了9 个百分点,甚至低于金融危机期间水平。此外,企业应收账款上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比2011年增长了25%,现金流压力增加。

  许多民营企业正承受着来自包括法律、银行贷款、社会经济形势和国际国内整个大环境的压力。资本、土地等要素成本过高的累积效应,也导致投资回报率过低。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对民企的贷款收缩过大,企业贷款难、融资贵的现象普遍存在,过高的融资成本在不断吞噬民营企业的利润,民间资本投资回报率不断下滑。君不见,不仅仅是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华为也难抵土地成本压力,正准备逃离深圳。高房价导致了企业的高负担,各种极其高昂的租金成本,更使中小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难以承受之重,在高昂的成本下,谈何回报。

  二、PPP成为民营资本投资的重要契机

  目前我国民间投资在很多领域依然受限,对其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何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行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增强实体经济动能,值得思考和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5月召开了促进民间投资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电视电话会议。按照国务院部署,近期要认真组织开展促进民间投资专项督查,推动促进民间投资政策落地,为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二是发挥好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三是加大专项建设基金对民间投资支持力度,帮助民营企业基金项目落地。四是进一步推动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继续大力推进PPP模式。

  PPP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公共基础设施的项目融资模式,在该模式下,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减轻政府方的财政负担,减小社会资本方的投资风险。

  就我国经济发展情形来看,PPP已成为各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对促进各地基础设施建设出力不少。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12日,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项目数量8043个,项目金额达9.3万亿元。

  尽管国家在推动PPP项目发展上声势火热,但落地优秀案例并不多见,入库的8043PPP项目中,落地率仅22%。国家希望通过PPP项目引入大量民营资本,但PPP项目进展不顺利,而大量的民营资本并没有项目承担。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样的预期落差?

  根据鲁班咨询研究,一方面,由于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合作过程复杂等原因,民营资本投资意愿低,PPP项目落地困难,在地方政府推出总投资额超9万亿的8000多个PPP项目中,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真正介入不太积极一直是困扰项目投资的一大问题。另一方面,从民营企业反映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的实际操作来看,在PPP项目的实施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重国资轻民资”现象。许多PPP项目,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想进的进不去,进去的对回报率也不满意”。许多民营企业家为此倒苦水:有些项目几乎是为国企“量身定做”,甚至直接告知国企有限,“几个亿的投资投不进去”。

  PPP项目中民营资本投资意愿低,这与政策相违背。完善PPP政策,建立科学的政企合作机制、落实合同中的承诺兑现问题,将是提高PPP项目的落地率和民间资本参与率的重要措施。2016PPP加速落地可能会成为民营资本发展的契机。

  三、施工企业转型升级为投资方,PPP项目“初试身手”

  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仍发挥较大作用。然而,资金支持减弱与投资意愿不足导致需求放缓,带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上升,原有的市场供需动态平衡被打破。未来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长期沿着L型滑行。相应地,工程承包市场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除一线城市等少数城市外,房价持续增长预期不再;二三线城市面临去库存重任,房地产投资下滑,房地产项目减少,承接房地产项目的风险陡增;失去土地财政的支撑,平台公司融资受限,政府无力投资更多公共设施,招投标项目减少,形成一个项目上百家投标,中标如中彩的局面;BT模式被叫停……工程承包市场增速急速下降,市场结构改变。

  市场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打开一扇窗。当前,“一带一路”、哈长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家级新区等发展规划正逐步兑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建设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带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与之相反的是地方政府财务状况拮据。强大的基建投资需求和过大的政府债务压力矛盾突出,PPP成为政府破解资金难题的可行的投资模式。在中央政府的推动下,PPP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纷纷推荐PPP项目,我国PPP 项目达到十万亿元规模指日可待。

  PPP 模式能解决许多项目的融资困局,使一些传统模式下无力投资的项目变为可能,为民营资本带来更多项目需求。目前PPP 模式在铁路(铁路发展基金)、公路、轨交、体育馆、医院、市政环保、地下管网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将可能刺激施工企业的投资冲动,进行大规模投资。对于施工企业而言,面对建筑市场的严冬,转型升级,成为民营投资的重要一员,积极投入PPP“浪潮”,以投资拉动施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从投资的角度看,项目施工的成本、进度、质量、安全等因素,成为影响投资资金占用周期和成本的重要风险源。施工企业变身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施工控制力和保障力更强,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从而获得所需的投资,撬动更多的资本。不断提升自身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确保质量与进度,控制和降低施工成本,建立与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成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参与PPP的核心能力。

  在PPP模式下,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营,作为承包方的施工企业自身垫资和融资的压力将得到缓解,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有望改善;作为项目参与方的施工企业,将可以从政府补贴和公共项目运营提供的稳定现金流中获得更多收益保障,企业盈利能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也得到加强。由于民资的逐利性,PPP 项目投资效率也将显著提高。

  目前,已有不少施工企业变身民营资本投资方试水PPP模式。比如,龙元建设的泉州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中南建设的玄武湖菱洲儿童乐园项目、腾达建设的宁波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地下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苏交科的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PPP项目、东方园林的宜兴环科园环科新城生态项目等。

  据业内人士分析,采用PPP模式建造运营的项目,其质量、效益将优于传统项目。这意味着建筑行业低于3%平均利润率的现象将有效改观,“优质优价”的市场原则有望助建筑施工企业获得更高利润。此外,在PPP模式下,施工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参与投资,不仅有了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并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机会,若企业PPP项目运作成功,也将为其带来远超经济效益的品牌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带来好处。

  需要看到的是,施工企业在介入PPP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运作模式陌生、融资手段缺乏、风控能力不足、法务基础薄弱、项目管理能力不强等难题。班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基于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将建筑行业顶级法务、融资、管理咨询、项目管理等在内的PPP各领域专家集中到平台上,成为公司的专家合伙人团队,并依托鲁班BIM软件的管控优势,向社会资本方提供PPP项目整体解决方案。从项目策划、尽调风控、融资方案、法务支持、项目管控、投资控制、运营管理等各方面提供高品质咨询服务,为建筑施工企业参与PPP项目出谋划策。

关注官方微信